诸葛亮人物评价300字(南中东吴易经)
全文列表一览
1.写作关于对诸葛亮的评价?300字左右!2.对诸葛亮的评价(200——300字)3.评价一下诸葛亮(300字左右)4.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进行人物点评 300字左右5.对诸葛亮的人物评价6.怎样评价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
写作关于对诸葛亮的评价?300字左右!
诸葛亮是三国时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字孔明,人称卧龙,东[汉末]年徐州琅邪郡阳都县(在今山东沂南县)人。诸葛亮生于汉灵帝光和四年。他出生的第4年,即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就爆发了黄巾大起义。军阀割据,战乱不休,诸葛亮又失去了双亲,依随叔父诸葛玄生活。诸葛亮十五岁跟随叔父到荆州襄阳去依附刘表。他看见刘表昏庸无能,不是命世之主,于是结庐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山中,隐居待时,这是公元197年的事。诸葛亮在隆中已隐居了十年,他广交江南名士,“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爱唱《梁父吟》,结交庞德公、庞统、司马徽、黄承彦、石广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谋为大家所公认,有匡天下之志。他密切注意和提防时局的发展,所以对天下形势了如指掌。人称“卧龙”。娶黄承彦之女为妻。
公元207年在徐庶的举荐下,刘备三顾草庐,请计于诸葛亮。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的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孙抗曹的道路。这便是著名的“隆中对策”。公元208年,曹操大举南下,败刘备于长阪。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使江东,联结孙权。诸葛亮以隆中路线的坚定原则与孙权谈判,订立双边同盟,并不是附庸顺从。孙权认识到“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不得不作出让步,同意鼎足三分,发兵拒操。赤壁战后,孙权履行诺言,将荆州借给刘备。佐定益州,使蜀与魏、吴成鼎足之势。曹丕代汉为帝后,刘备也称帝,诸葛亮出任丞相,管事的国家大事,关羽镇守荆州。
章武三年(223)春,刘备在永安病危,召诸葛亮瞩托后事说:“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助,便给以辅助;若其不才,您可取而代之。”诸葛亮忙哭道:“臣必竭心尽力相辅,效忠贞之节,死而后已!”后主即位,诸葛亮受封武乡侯,建立丞相府以处理日常事务,又兼任益州牧。那个时候,全国的军、政、财,事无大小,皆由诸葛亮决定。
诸葛亮执政后,first of all要办的第1件大事是恢复与东吴的外交关系。刘备死后,东吴一方面继续向魏称臣,一方面尚未拿定主意如何对蜀,仍陈大军于蜀的边境。诸葛亮派尚书邓芝出使东吴,说服孙权与蜀联合,与魏断绝关系。
那个时候,南中诸郡在刘备东伐之时,受东吴策动而叛乱,严重威胁[蜀汉]后庭。诸葛亮执政后,与东吴恢复邦交,切断了南中的外援。过了两年调养,诸葛亮上书后主,决心平定南中叛乱。建兴三年(225)春,诸葛亮率大军兵分三路征伐南中。在此次战争中,诸葛亮对叛军首领孟获采用攻心战术,七擒七纵,使其心悦诚服。平叛战斗结束后,诸葛亮吸取“众建诸侯分其力”的经验,将南中四郡分为六郡,叛乱中心建宁郡被分得最细,起用大量土着大姓为官吏,达到不留部落、不运粮草,又能治理该地的目的;征调南中“青羌”万馀家入蜀,用其青壮组成骑兵五部,号称“飞军”:设立降都督,掌管南中军政。该年十二月,诸葛亮率军回到成都。
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上《出师表》于后主,率军至汉中,准备北伐。他先在汉中练兵约一年,紧接着北攻。魏南安(治甘肃陇西)、天水、安定(治甘肃济川)三郡当即降蜀。魏明帝亲赴长安督战,以曹真督关右诸军,采用以防守为主的战略。蜀军先扬言要由斜谷道攻取县,并使赵云、邓芝率一军据箕谷(今陕西褒城西北)为疑军,诸葛亮率主力西攻祁山。参军马谡领一军为先锋,驻街亭。马谡指挥不当,大败于魏军,丢失街亭。蜀军失去前进的据点,只好退回汉中(正史并无“空城计”退司马懿军之说)。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上书自贬三级,以右将军身分行丞相之职。
建兴六年(228)冬,魏军三路攻吴,关中空虚。诸葛亮再次率军北伐。蜀军此次出大散关,围攻陈仓二十馀日不下,粮尽而退。建兴七年(229),诸葛亮第3次率军北伐。蜀军西向,取魏武都、阴平二郡而回。诸葛亮复任丞相。
在这一时期,诸葛亮与李严的矛盾为引人关注的焦点。本来,他们两人同受刘备托孤,共为辅臣。直到建兴四年(226),两人关系还相对较好,诸葛亮在与孟达的信中还称赞李严。但不久,李严写信给诸葛亮,建议利用掌握朝政大权的便利,像曹操那样进爵封王,接受“九锡”,这样他也能捞到若干好处。诸葛亮对此很气愤,在回信中狠狠批评了李严一通。不久,诸葛亮在即将伐魏前,调李严带他所辖的二万部落来镇守汉中。李严却讨价还价,要诸葛亮从益州东部划出五郡设立江州,让他当江州刺史,导致调动未成。诸葛亮以大局为重,也就认输了;建兴七年,陈震在出使东吴前,专门找诸葛亮汇报李严的巧诈问题,特别谈到李严早年在家乡为官时的一些劣迹,但没引起诸葛亮的足够注重和重视。建兴八年(230),曹军欲三路攻蜀,诸葛亮再次要李严带二万部落到汉中坐镇,李严又讨价还价。诸葛亮即做让步,任命其子为江州都督督军,接替李严调走后的工作,李严这才执行调动命令。建兴九年(231),诸葛亮第4次伐魏,命李严在汉中负责后勤供应,李严未及时筹集到粮草,便写信给诸葛亮说皇上命令退兵。诸葛亮退军后,他又欺骗朝廷说此次退兵只所以这样是为了诱敌。当诸葛亮回来后,他又故作惊问:“军粮已经够用,为啥呢突然退兵?”因此,诸葛亮在上朝时拿出李严的书信为据,与很多将士一道签名上表,弹劾李严,将他免为庶人,流放到梓潼。
建兴十二年(234)二月,诸葛亮第5次北伐,以大军出斜谷,据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县南四十里)。此次出兵,事先与东吴约好同时攻魏。但东吴迟迟不发兵,迄至五月,孙权才派陆逊、诸葛瑾率兵屯江夏、沔口(今湖北汉囗),进攻襄阳,孙权自己则率大军围合肥新城。对此,魏明帝的策略是先挫败东吴。他亲率水军东征,让西守的司马懿坚守不战,让蜀军粮尽自退。但当孙权得知魏主的意图后,认为己方成了主战场,吃了亏,即令全线撤军。在西线。诸葛亮鉴于以往的教训,分兵屯田,打算久驻。这年八月,诸葛亮突患急病,暴卒于前线,时年五十四岁。蜀军全线撤军。诸葛亮在生前留下遗嘱:“葬于汉中定军山,就在山坡中挖一个坟,坟坑可装下棺材便行了。穿平常的衣服,不随葬器物。”
诸葛亮选择的道路充分说明他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和崇拜儒家忠义道德的正统思想家。但是诸葛亮并不墨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有利的民族政策。诸葛亮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诸葛亮的着述,在《三国志》本传中载有《诸葛氏集目录》,共24篇,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后人所编,以[清代]张澍辑本《诸葛忠武侯文集》较为完备。
对诸葛亮的评价(200——300字)
诸葛亮这人吧,不可以说好,也不可以说坏
好呢,是他的才能,这个众所周知,俺就不贫了,说说不好吧!
不好有以下几点:
1. 他不是个非常好的领路人人,a good领路人应该是对人材的能力,用处,都了然于胸,而他却不清楚马谡,魏延也是一样,他的意见不采纳,
2. 他也是人,由于是人就有私心,他为了让大家公认马谡(刚开始把他做为的传人),他从没充过大场面的前提就让他担当街亭防守的重任,原本想的好好的,结果却砸了,他很无奈,但为了古板军纪就拿他下手,让他来证明本人的公正,但也太不仗义了,固然后来也自已申请降级,但是朝庭明着说是刘婵的,但事实上是他的,他降不降有啥关系,而马谡,那可是一条生命啊,而且那么的有智慧!怎么能说没就没啊!
魏延也是一样,他怕魏延的能力和作用与影响面愈来愈大,就一味的压着他,打仗时的脏活累活基本全是他包揽,
我为他俩叫屈!
3. 他不会培养人材,北伐时,啥都是他包揽,(我真的佩服他是不怕累俺就不行)结果弄得姜维没有啥大将可用!可叹啊!
4. 他也有阴险的一面,我觉得关羽的死是他玩死的!但是也是关羽活该,由于他跟本瞧不起文官,包括诸葛亮同志!傻子都明白知道未来的蜀国他是老大,因此就要产除异己,所以是容不下关羽这个自以为是的家伙的!所以,才留下这个可怜的家伙镇守荆州,而为啥说是诸葛亮玩死关羽的呢,就是让他攻打荆州北部时,诸葛亮对他就不闻不问了!而且也不出兵汉中与他呼应,试问那个时候荆南再怎么富裕,也不可能打的过北方啊,并且,北方的兵善战是出了名的,不可能光靠一个勇将就搞定的啊,假如那样就行的话,还不如让张飞去呢!
当然,这几个是本人的观点,不能代表诸葛亮本人的观点,但出于一个合格的政治家来说,这几个是必须的!其实也就是说曹操比他们都强,他是明着来,这样总比玩阴的人要强!
评价一下诸葛亮(300字左右)
优点:对工作尽心尽力,鞠躬尽瘁,而且做事十分细心,非常值得后人学习。大公无私,是个出色的政治家。(优点不戏说了,此刻许多人都把诸葛亮当神)
缺点:是人皆有缺点,诸葛亮也是人,他在军事方面相比司马懿,郭嘉等略有不足(三国演义的许多不真实的,打比方说说空城计,三国志是正史)。打比方说6出祈山的失败。还有关羽的死和刘备的伐吴惨败他“圆滑”的预计到了后果却没阻止(肯定是由于他阻止不了)
有这么个事,马超刚加入刘备集团是,一向心高气傲的关羽给上头写了封信问马超系何许人物(那个时候马超一加入就被封为右将军,和前将军关羽并列,后将军黄忠,左将军张飞,赵云据正史的记录载入一直不受信任,是个杂牌将军,“五虎将”是后人强加的)诸葛亮马上清楚明白关羽之义,就回信说马超很NB,但是你关将军更NB,此时正所谓关羽和曹军交战,东吴想乘虚而入之时,反而麻痹了关羽,致使关羽败走麦城(关羽太狂了,有时连刘备也要让他3分)
有的人讲魏延是给诸葛亮害死的,还有那个马谡,就因此判断诸葛亮眼光不对。
我认为不能这么看,毕竟多数用人还是正确的,看错么总有的咯。
诸葛亮大权独揽,却事事想着国家,没有给自己的家庭某什么利,非常值得后人尊敬。
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进行人物点评 300字左右
诸葛亮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和崇拜儒家忠义道德的正统思想家。但是诸葛亮并不墨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有利的民族政策。诸葛亮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成为后世的楷模。 中国历经百年将诸葛亮刻画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曾革新“连弩”,可连续发射10箭;制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发明“孔明灯”。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字里行间透露出诸葛亮时刻不忘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诸葛亮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展现得淋漓尽致,但是,这也致使了他“出师未捷身先死”。可惜,天妒英才
对诸葛亮的人物评价
对诸葛亮的人物评价:诸葛亮从古至今就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评论,深受人们的爱戴,出于茅庐的他辅佐实力单薄的刘备成王霸业,忠贞地献上本人的谋略,为蜀国打拼了一片天下。他的聪明才智和忠贞不虞让很多人都为之钦佩。
小时侯就听过有关诸葛亮的故事,也看过一点《三国演义》的电视剧。所以,诸葛亮在我的心中总是神秘的,出神入化,无所不能。他是一个神奇的人,隐居于山中未能与外界接触,却能熟知那个时候的情况,对外界了如指掌。面对刘备的提问,他将时局分析得相当透彻,不管从哪个方面都是那样的周密,面面俱到。
诸葛亮简单介绍
诸葛亮作为军事家在历代兵家也获得了较高的认可。司马懿在诸葛亮死后,看见诸葛亮的营垒,称赞其为“天下奇才”。
唐太宗与李靖在《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数次提到诸葛亮的治军之法与八阵图,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且表明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史官鲜克知兵,不能纪其实也就是说迹焉”。唐朝时亦将诸葛亮评选为武庙十哲之一,与张良、韩信、白起等九位历代兵家享同等地位。
诸葛亮亦作诸多军事著述,如《南征》《北伐》《北出》等,对中国军事界有一定的贡献。诸葛亮在技术发明上亦有灵巧的表现,如改良连弩。诸葛亮亦推演了兵法,作八阵图,直至唐代将领李靖仍然十分推崇。
怎样评价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
不管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在老百姓中,诸葛亮向来是位大红大紫的风云人物。
“鞠躬尽粹、死而后以”这句历史名言,不知作用与影响了多少代人,成为多少仁人志士的座右铭!对诸葛亮的评价,在历朝历代,朝野之间均可以出奇地达到完成共识,成为很少发生非议的一位历史上的名人。
诸葛亮当年挥毫而成、令人荡气回肠的《出师表》,更成为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
在诸葛亮身上,除了忠、孝、义集于一身外,最突出的特点主要表此刻一个“谋”字上面。
诸葛亮的智谋,超群出众,多智多谋,神机妙算,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还精通阴阳之道,能呼风唤雨、感知世间万物,运筹帷幄,用兵入神,百战百胜,决胜于千里之外。
观其诸葛亮的毕生,为了刘氏父子的江山社稷,可谓呕心沥血,忠贞不二,鞠躬尽粹、死而后以,直到五丈原孤魂归天时,还念念不忘刘家的江山社稷大业。
若用现代语言来汇总表述,诸葛亮的毕生,是久经考验的毕生、与人、与天奋斗的毕生,也是剪掉鞭子的毕生,战斗的毕生,无私奉献的毕生、更是充满智慧的毕生。
算得上模范军师、模范丞相、优秀相父与师爷。
对诸葛亮评价最低的,可能当数鲁迅先生,“状多智而近妖”,从这句评语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诸葛亮不那么感冒。
刘禅的被俘、蜀国的灭亡,固然是在诸葛亮死后发生的历史事件,但生前常以相父自居的诸葛亮,是难辞之咎的,应付有相当责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