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历是什么意思天干阳历阴历(出生日期是阴历还是阳历)
全文列表一览
1.阳历 有什么含义?2.阳历和阴历有什么含义?3.阴历和阳历有什么含义?4.想了解阳历有什么含义?5.阳历是还是不是就是新历?6.公历和阳历是同一天吗
阳历 有什么含义?
刘子贤
刘子洵
刘子熙
阳历和阴历有什么含义?
阴历,亦称农历;阳历,亦称公历。阴历是我国古代纪年历法,阳历是西方纪年历法。
阴历和阳历的不同:
一、历史起源不同。
1.阴历,是我国传统历法,亦称农历,又有夏历、汉历、华历和国历等名称。阴历追溯于夏朝,以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登基为元年,以建寅之月为正月,开始普遍应用到人们的活法生产中。后来的商、周、秦及西汉初,月份皆有所提前,直至汉武帝颁行《太初历》,又恢复夏王朝历法的原有月序,以后各王朝也基本沿用这一月序,一直沿用至今。
2.阳历,自二十世纪起为全球性广泛使用的历法,亦称公历,又叫儒略历、格里历。最初,是古埃及人对尼罗河河水上涨和天狼星的长期观察,制定出一种方便的历法。之后,经公元前46年罗马统治者儒略·凯撒和公元前8年凯撒的侄儿奥古斯,共两次进行了修改,称为儒略历。十六世纪末期,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又一次进行了修改。经过这样修改的儒略历叫格里高利历,也叫格里历。格里历先在天主教国家使用,二十世纪初为全球性普遍采用,故又称公历。
二、计算规则不同。
1.阴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取月相的变化为周期,以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又依据太阳回归年周期来计算一年的时间。一般在朔日时定为每月的初一,两个朔日之间的日期就是一个月(太阴圆缺一周),依据朔日时间的长短来决定每一个月份的时间。同时,通过设置24节气及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它的具体计算方法,是以太阴圆缺一周为一月,历时29日12小时44分2、8秒,太阴圆缺十二周为一年,历时354日8小时48分33、6秒。每一年的12个月中,6个单数月份(即1.3.5.7.9.11月)为“大建”,每月为30天; 6个双数月份(2.4.6.8.10.12月)为“小建”,每月为29天;在逢闰之年,将12月“大月”为30天。该历以30年为一周期,每一周期里的第二、5.7.10.13.16.18.21.二十四、26.29年,共11年为闰年, 不设置闰月,而在12月末置一闰日,闰年为355日,另19年为平年,每年354日。所以,平均每年为354日8小时48分。按该历全年实际天数计算,比回归年约少10日21小时1分,积2、7回归年相差一月,积32、6回归年相差一年。通俗的理解,就是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一月,再配合地球绕日一周之时数为一年。
2.阳历,是太阳历,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标准基础而制定的历法。以一年四季循环的“回归年”为基本周期,与月亮的圆缺变化无关。其中,每一年的日数和月数,都是由人来规定的。
三、时间天数不同。
1.阴历,大月是30日,小月是29日。平年是12个月,全年时间为354天或355天;闰年是13个月,全年时间为384天或385天。
2.阳历,大月是31天,小月是30天,特殊的2月份天数平年为28天,闰年为29天。平年365天,闰年366天,每四年一个闰年。
四、适用意义不同。
1.阴历,依据太阳的具体位置,把一年分成24个节气,反映寒冷暑热的气候变化,以便从事农业活动,故又称农历。自古古时候以来,是农民安排农事活动的重要根据,科学性、实用性都很强,因此流传至今。农历安排有24节气,可以指导农事活动,被广大农村使用。农历既根据地球回归年所用时间,又根据月相变化来定,以身边的气象与物候条件、农事活动为参照,实用性强,成为四季分明、便于记忆的历法。
2.阳历,在一年之中可以明显看出四季冷热变更的情况。
阴历和阳历有什么含义?
阳历就是我们此刻官方采用的
阴历
咱们国家的阴历,又称农历,大家应该都很熟悉。许多的传统性节日,像春节,中秋都是阴历的节日。然而,若是问起阴历的规则,怕是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大部分人知道初一是新月出现的那一天,月圆的那一天则在十五左右。很多人也知道24节气在阳历的每月中大约的日期。再细节与关键的概念如闰月对大都人则不甚了解了。本人过了一番查找与阅读,终于对阴历的规则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愿与大家共享。
first of all阴历以月为基本单位,一个月以新月出现的那一天为始直至下一个新月出现的前一天。因为月亮公转的周期介于29到30天之间,阴历的一个月也就由新月出现时刻的早晚或是29天或是30天。大月为30天,小月为29天。与阳历不同的是,大小月在不同的年中不固定。如春节的前一天常称为大年三十,但有不少年如两千年的阴历十二月只有29天。因为十二个月的时间较阳历年即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短11天左右,为了使阴历年与阳历年保持相对稳定,每隔两三年就需要加入一个闰月。大概每十九年要加入七个闰月。而24节气则是由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具体位置确定的。以每年的冬至为始,每15度为一个节气。是故24节气在阳历的每月中有大约固定的日期。古时以24节气指导农耕,这便是阴历又称农历的缘故。其中阳历下半月的十二个节气又称为中气。中气出现的时候和闰月的确定有直接的关系。
中国阴历的计算有下列几条规则:
所有新月和节气出现时刻的计算的北边京时间为准。现北京时间为东经120度即东八区绝对标准时。但计算1929年以前的阴历时应的北边京即东经116度25分的当地时为准。此条规则用以区分中国阴历和其他类似阴历如日本阴历。
一天始自夜里零时。尽管旧时的子时相当于现今的23时至1时,但是子时的上四刻属于前一天,下四刻才属于新的一天,所以和现今一天始自零时的定义是一致的。
新月出现的一天为一个月的第1天。如某个节气的出现时刻也在这一天,则不论该节气的出现时刻是否比新月晚,一律算落入新的一个月中。
每年的冬至总是出此刻这年的阴历十一月中。
从一年的冬至后一天起到下一年冬至这一天止的这段时间中,下称其间,如有十三个新月出现,则其间要加入一个闰月。需要加入闰月时,其间第1个没有中气的月为闰月。由于其间只有十二个中气,所用其间最少有一个月没有中气,也存在有两个月没有中气的可能性。但这样的状况下只有第1个没有中气的月为闰月。闰月的前一个月为几月则该闰月称为闰几月。
以上所列的阴历的计算规则是在清朝顺治年间,即公元1645年,开始采用的。以上规则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按道理来讲完全以天文观测为根据,其中没有任何数学关系。这和阳历,即格里历,完全是由数学关系确定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然,具体到未来阴历的计算,仍然需要月亮与地球运动的数学模型,而且精度高的这种数学模型相当复杂,在没有电脑的情形下,普通人根本不可能推算出精确的阴历来。而阳历的数学关系会非常简单,是还是不是闰年比较容易计算。这又形成了另外一种鲜明的对比。
想了解阳历有什么含义?
阳历就是太阳历,依据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标准基础制定的历法。
太阳历的历年近似等于回归年,一年12个月。太阳历的月份、日期都与太阳在黄道上的具体位置较好地符合,依据太阳历的日期,在一年之中可以明显看出四季寒暖变化的情形。但在每一个月份中,看不出月亮的朔、望、两弦。
相关介绍:
干支历:
中华农历是阴阳合历,月亮历(阴历)论初一十五,天干地支是论太阳与地球关系,是阳历,24节气和十二月建是基本内容。
干支历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它由纪日开始。干支纪日早在商代的时刻就依然出现,春秋战国时代已采用十二辰纪月,而十二辰加时制度至迟西汉时已被采用。西汉末至今,一直用干支来纪年。唐以后,五代历书月名开始注以干支,北宋时又将十干十二辰配合以纪时,至此年月日时分别全以干支注记,干支历日趋完整。
两千年来中国干支纪时与历法数序纪时既互相配合又各自成系统。事实上中历干支纪时系统是中国专有的阳历历法体系。又称为节气历。它以立春为岁首,交节日为月首。年长即回归年,一节为一月。
在节气历中年月日全由太阳视运动决定而与太阴月相无关。但它又与通常的阳历(如公历)不同,后者月长是由主观上制定而与天象无涉。所以它是有中国特色的阳历。目前,干支历依旧流行于多数万年历、历书中,用于象数、风水和命理学中。
十二气历:
十二气历由北宋杰出科学工作者和家沈括在宋神宗时期所创。沈括见前朝的旧历法是以十二次的月亮圆缺做为一年的绝对标准,虽经数次小改革但仍显气朔交争且岁年错乱,四时失位且又算数过程繁琐。
故沈括决心first of all废除先圣王所遗留下来以十二朔望月为一年的阴历年法之历算法,改以24个节气的定年法,此法是不用月亮的朔望而直接以十二气历之天象,把十二个气历中的24个节气为年制,此不以月亮圆缺为基准而只管时令节气,后再按节气定月并以立春日为每年的元旦。
此种新法不仅简易端平,且又上符天运魁星斗明年年春香又无补缀之劳,况且此种农时以正四序调匀的24节气新历法,对于农事耕做方面又极其有利。
但那个时候司天监的不少以世袭制又墨守成规的司天监庸官大力反对,因此不仅对于沈括之才能十分嫉恨,还纠合起来进行阻挠又数次借故上告神宗言沈括的不是。后来此新历法虽实行不久便又被修改掉。
阳历是还是不是就是新历?
阳历就是公历,亦应当是你所说的新历吧。
公历和阳历是同一天吗
公历和阳历是相同的,农历和阴历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