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在古时候姓是什么(延津县卜辞甲骨)
全文列表一览
1.姓氏吉的来历2.姓氏吉的来历3.姓吉的是哪个民族4.姓吉的最早的人是谁5.吉的繁体字怎么写6.吉的甲骨文写法
姓氏吉的来历
1.出自姞姓所改,姞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之一。 据《唐书 宰相世系表》所载,是远古黄帝有个裔孙叫伯儵,受封于南燕国(在今河南省延津县东北一带),赐姓姞。后来他的子孙省去女旁,遂成吉氏,世代相传姓吉。吉姓氏目前全国统计人口203万. 2.出自姬姓,以祖字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是上古周宣王有个贤臣叫尹吉甫,他的支庶后代以祖字为姓,世代相传姓吉。 吉姓后增的一些来源: 1.汉族羊舌复姓中有改吉姓者。 2.三百多年前女真族的后裔满人入主中原后,有一些满族旗人改姓“吉”。如清天聪年间战功彪炳的大将吉思哈,他本姓乌苏氏,是满洲镶白旗人;清嘉庆年间的两广总督吉庆,他本姓觉罗氏,是满洲正白旗人,等等。 3.清代青海西宁土司吉保是西番人,其后代也以吉为姓。 4.原海南琼中、保亭、乐亭三县交界处有72峒黎民本无姓氏,后由大总管统一定为吉姓。 5.土家族吉桑氏,其汉姓也是吉。 6.当今蒙古族、彝族、回族、藏族、哈萨克族、朝鲜族、傣族等民族中,也有人以吉为姓。
姓氏吉的来历
1.出自姞姓所改,姞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之一。 据《唐书 宰相世系表》所载,是远古黄帝有个裔孙叫伯儵,受封于南燕国(在今河南省延津县东北一带),赐姓姞。后来他的子孙省去女旁,遂成吉氏,世代相传姓吉。吉姓氏目前全国统计人口203万. 2.出自姬姓,以祖字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是上古周宣王有个贤臣叫尹吉甫,他的支庶后代以祖字为姓,世代相传姓吉。 吉姓后增的一些来源: 1.汉族羊舌复姓中有改吉姓者。 2.三百多年前女真族的后裔满人入主中原后,有一些满族旗人改姓“吉”。如清天聪年间战功彪炳的大将吉思哈,他本姓乌苏氏,是满洲镶白旗人;清嘉庆年间的两广总督吉庆,他本姓觉罗氏,是满洲正白旗人,等等。 3.清代青海西宁土司吉保是西番人,其后代也以吉为姓。 4.原海南琼中、保亭、乐亭三县交界处有72峒黎民本无姓氏,后由大总管统一定为吉姓。 5.土家族吉桑氏,其汉姓也是吉。 6.当今蒙古族、彝族、回族、藏族、哈萨克族、朝鲜族、傣族等民族中,也有人以吉为姓。
姓吉的是哪个民族
吉姓者吉利之人也。 吉姓在百家姓中排在一百位之后。 吉姓有两支起源: 一支追溯于兮姓。传说上古时黄帝分封他的一个孙子于南燕(河南省延津县一带),同时黄帝还赐给他一个姞姓,后来简化成吉,并保留至今。这一支吉姓多聚居于洛阳一带。 另一支起源时间上比较晚,是在西周时期。那个时候周宣王时有大臣叫兮甲,字吉甫。尹吉甫文武双全,曾率领大军征讨游牧民族猃狁,一直打到他们的依据地太原。他还曾征讨徐戎,征服江淮地区,为周宣王中兴立下赫赫战功。他的家族很昌盛,子孙后代中有以他的字命氏的,称为吉氏。大伙都认为尹吉甫是吉姓的始祖。 在古时候,吉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冯诩。 吉姓老祖宗还有如:唐朝大诗人吉中孚,在唐大历年间和其他几位诗人合称大历十才子。唐朝宰相吉顼。明朝哲学家吉惟善,专注于学问,对功名利禄看作鸡毛蒜皮的事,深受后辈好评。宋代抗金将领吉青等皆为吉氏家族中的杰出代表人物。清朝人吉思哈,当了二年两广总督的大官,但很清廉,深受人敬重。近代有察绥抗日同盟军领路人人吉鸿昌(1895-1934)。吉鸿昌曾任西北军冯玉祥部师长、另一个zu zhi第2十一军军长和宁夏省zhengfu做主的人等职。在抗日活动中英勇就义。 你想知道更加的多吉姓的信息请到下面网站查询http://mem.wanfoyuan.com
姓吉的最早的人是谁
吉姓者吉利之人也。
吉姓在百家姓中排在一百位之后。
吉姓有两支起源:
一支追溯于兮姓。传说上古时黄帝分封他的一个孙子于南燕(河南省延津县一带),同时黄帝还赐给他一个姞姓,后来简化成吉,并保留至今。这一支吉姓多聚居于洛阳一带。
另一支起源时间上比较晚,是在西周时期。那个时候周宣王时有大臣叫兮甲,字吉甫。尹吉甫文武双全,曾率领大军征讨游牧民族猃狁,一直打到他们的依据地太原。他还曾征讨徐戎,征服江淮地区,为周宣王中兴立下赫赫战功。他的家族很昌盛,子孙后代中有以他的字命氏的,称为吉氏。大伙都认为尹吉甫是吉姓的始祖。
在古时候,吉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冯诩。 吉姓老祖宗还有如:唐朝大诗人吉中孚,在唐大历年间和其他几位诗人合称大历十才子。唐朝宰相吉顼。明朝哲学家吉惟善,专注于学问,对功名利禄看作鸡毛蒜皮的事,深受后辈好评。宋代抗金将领吉青等皆为吉氏家族中的杰出代表人物。清朝人吉思哈,当了二年两广总督的大官,但很清廉,深受人敬重。近代有察绥抗日同盟军领路人人吉鸿昌(1895-1934)。吉鸿昌曾任西北军冯玉祥部师长、另一个zu zhi第2十一军军长和宁夏省zhengfu做主的人等职。在抗日活动中英勇就义。
你想知道更加的多吉姓的信息请到下面网站查询http://mem.wanfoyuan.com
姓氏源流
吉(Jí)姓来源于有二:
1.出自姞姓所改,姞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之一。据《唐书 宰相世系表》所载,是远古黄帝有个裔孙叫伯儵,受封于南燕国(在今河南省延津县东北一带),赐姓姞。后来他的子孙省去女旁,遂成吉氏,世代相传姓吉。
2.出自姬姓,以祖字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是上古周宣王有个贤臣叫尹吉甫,他的支庶后代以祖字为姓,世代相传姓吉。
得姓始祖:伯儵。据古籍文献记录载入上也可以看出燕国地位的微末。燕国国君的世系自召公奭至燕惠侯,中间九世无名无溢,自燕惠侯以下有溢无名。燕国史事见于记录载入已迟至春秋之后一百余年,而且第1件大事记录载入的就是齐伐山戎路经燕国,第2件大事是国君款逃奔齐国,都是借助齐国史官的记录载入记下的。那个时候在今河南汲县还有一个姞姓的燕国,历史称为南燕,始封国君为伯儵,并赐姓姞。据《左传》称南燕国为燕,称燕国为北燕,倒是南燕国的史事较北燕早得多地频频见于记录载入。后伯儵的子孙省去女旁,称吉氏,世代相传姓吉。故吉氏后人尊伯儵为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吉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吉姓追溯于兮姓。上古时黄帝分封他的一个孙子于南燕国(今河南省延津县一带),同时黄帝还赐给他一个“姞”姓,后来他的子孙省去女旁,简化成“吉”,并保留至今。这一支吉姓多聚居于洛阳一带。吉姓还有一支起源,时间上比较晚,是在西周时期。那个时候周宣王时有大臣叫兮甲,字吉甫。吉甫能文能武,为周朝的中兴立下了显赫战功。他的家族很昌盛,子孙后代中有以他的字命氏的,称为吉氏。在古时候,吉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冯诩。(略)
三、历史上的名人
吉 翂:字彦霄,冯翊郡莲勺县人,世代居住在襄阳。翂从小孝顺爸妈。十一岁时,妈妈去世,他悲伤地连一口水也不喝,几乎饿坏了。亲朋邻里对此都很惊异。天监(梁武帝年号)年初,翂父任吴兴郡原乡县令,遭到奸吏诬陷,被逮捕押到京城大狱。翂时年15岁,听到消息后,他到大路上号哭,哀请过往的gaoguan帮忙救他的爸爸,直感动得行人纷纷落泪。吉翂爸爸虽是无辜,但耻于遭狱吏审讯,于是便违心地招了供,按交待的罪应处死刑。翂闻讯后就去击鼓惊动朝廷,翂请求以死换回爸爸的活命。梁武帝感到非常惊奇,给司法官蔡法度下令说:“吉翂请求以死偿父命,孝义实在可嘉;只是他还是个孩子,因此他未必能想出这个主意,你可以严加威胁和诱哄,审得实情。”蔡法度接受任务回到衙署,在公堂上摆满绳索刑且具,厉声问翂说:“你替父去死,皇上已经允许,接下去就应该处死;但刀锯无情,你真的想死吗?再者说了你还是个孩子,所以你决不会想出这个主意,一定是被人指使的。那人姓是什么叫什么,你要一一如实回答。如果你有反悔,我也答应你。”吉翂回答说:“我虽蒙昧智弱,但怎么会不知道死的可怕呢?只是弟弟们都还年幼,唯有我年龄稍大,不忍心看着爸爸被处死,而自己延缓着苟活下去,这便是我单独拿主意,求请皇帝的理由。如今俺要为救回爸爸而不惜一死,让尸骨葬在九泉之下,这不是小事,怎么会受人指使呢?皇帝恩准我替父去死,这对俺好比登天成为神仙一样,怎么会反悔呢?蔡法度知翂已经铁心,威胁无用,就转而诱哄,朝着他说:“皇上知令尊无罪,立刻就要释放并谅解他,我看你神采仪表都很出众,称得上是个好孩子,此刻如果回心转意,那么你们父子可双双活命。为啥呢以此美妙年华,却苦苦要求去死呢?”翂回答说:“所有大鱼小鱼蝼蛄蚂蚁,尚且受惜本人的生命,何况人呢?怎么愿被碾成粉末,只是我爸爸深遭告发,定会按刑律处死。所以想用自个的死,希望延缓爸爸的性命。如今我合上眼睛,伸长脖,来听凭处死 现情恩已尽,别无他想,再无一言可答,吉翂刚被关押时,狱吏依法将很重的脚镣手铐都给他戴上,蔡法度可怜他年幼,命人将他的脚镣手铐摘去。另使人给他换一副小的,吉翂说:“我请求替父先死,身为一句死囚,只应该增添刑具,怎么能减少呢?”始终不肯减去身上的刑具。蔡法度把这一情况全部上奏,梁武帝于是下令赦免,释放了吉翂的爸爸。
吉 旼:鄱阳人,唐代文人,官至御尉卿,享年八十八岁,为九老会(即“香山九老”,指的是唐代文人胡杲、吉旼、刘贞、郑据、卢贞、张浑、白居易及李元爽、禅僧如满九位老者。他们因志趣相投,结为九老会。此图绘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三月24日,九老在白居易之居处欢聚,既醉且欢之际赋诗画画的情景。)成员之一。
吉士瞻:字梁容。梁朝莲勺人,事武帝,为官清正廉洁,所至有名绩,家无余积。
吉中孚:唐代鄱阳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始为道士,后官校书郎,登宏辞。兴元中,官至翰林学士、户部侍郎。诗一卷,今存一首。
吉惟善:明朝开州人。性安静,精通理学,不事举业。专注于学问,不图功名利禄。署州
学事,仪矩整肃,为后学宗师。卒于家。
吉文元:广西省桂平人。太平天国将领。太平天国十三年(1863年)追封祝王。
吉思哈:清朝人,当了二年两广总督的大官,但很清廉,深受人敬重。
吉梦熊:字毅扬,号渭,幼年跟随长兄梦资读书,于清乾隆壬申(十七年)考中进士,并选点为翰林。在朝历任御史、太仆寺卿等京官,弹劾不避权贵,声誉满天下。后升为顺天府尹,治绩卓著,并两次出任福建省主考官。因为他为人鲠直,才大如海,被调入直上书房,曾教读诸皇子达三十余年。在编纂《四库全书》时,选任为全书总校阅;乾隆四十九年,被邀参与朝廷举办的千叟宴。后以通政使告老还乡。著有《研经堂文集》三卷、《诗集》十三卷、《丹阳闻见录》六十卷。后一种未能刊行。吉梦熊的书法劲遒,又是那个时候朝廷命官,故那个时候为家乡人题写匾额甚多,特别在丹阳西乡一带。吉梦熊原为该地区人,任官后始移居县城。近日在建山乡萧家祠堂里,发现吉梦熊为该宗祠题写的对联一副,仍保持完好,确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吉光片羽了。
吉梦兰,字会亭,是梦熊胞弟,幼年也曾随长兄梦赍读书。乾隆丁丑(二十二年)考中进士,随即点为翰林,并奉命学习满文。他聪颖过人,未及三月;便大有成就,不幸英年早逝,功业无成。著有《香畹集》,士瑛则有《诵芬堂集》。
吉士瑛,字伯英,是吉梦兰的儿子,与父合称“父子翰林”。嘉庆壬戌(七年)中进士,并选拔为翰林。九年;调任词林典故协修官,后外调,先后任山东新城、冠县知事。精工书法,擅长颜体。
吉鸿昌:字世五(1895-1934),河南省扶沟县吕潭镇人。著名抗日将领。早年入伍,在西北军冯玉祥部历任旅长、师长、军长和宁夏省zhengfu做主的人等职。民国19年(1930年)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中原大战后,任另一个zu zhi第2路军副总指挥。民国20年(1931年)9月因反对蒋介石反共内战和卖国投降政策,被蒋强令出国。1932年2月回国,同年加入中国GD。1933年5月联合冯玉祥、方振武等在张家口组成察绥民众抗日同盟军,任同盟军第2军军长兼北路前敌总指挥。失败后, 在北平、天津等地从事抗日活动。1934年11月19日,在天津市法租界国民饭店被捕。二十四日在北平(今北京市)英勇就义。年39岁
吉的繁体字怎么写
吉的繁体字怎么写 繁体字是指汉字简化后被简化字所代替的原来笔画较多的汉字,以国务院2013年6月5日公布实施的《〈通用规范汉字表〉附件之一〈规范字与繁体字、异体字对应表〉》为最新规范,“吉”字未在其中,何来简繁之说。
大写吉字繁体字怎么写 大写吉字繁体字
吉字的繁体怎么写 吉,是传承字,
历史上传承下来沿用至今的汉字,没有繁体写法
吉字的繁体字怎么写,多少画 吉的繁体字就是吉,6画。
[jí]
部首:口
五笔:FKF
笔画:6
[解释]1、好,有益的,幸福的,与“凶”相对。 2、吉利的日子。 3、善,贤,美。 4、中国吉林省的简称。 5、姓。
吉祥的“吉”,繁体怎么写?最最最老的写法。急! 甲骨文的吉字,作深坑之中有一器物之状
如意吉祥富贵安康的繁体字怎么写 如意吉祥富贵安康的繁体字
吉祥的祥的繁体字是什么 没有繁体字,繁体字亦即它们本身不变的字体
吉的甲骨文写法
甲骨文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商朝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后把占卜时间、占卜者之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边,有的还把过若干日后的吉凶应验也刻上去。不过具体的情况因甲骨分期而有详略的差别,大体上以武丁期的刻辞最为完整,并且也是现存数量最多的时期。学者称这种记录为卜辞,这种文字为甲骨文。殷墟出土了大量刻有卜辞的甲骨,这几个字都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大量的甲骨文及铭文既记录载入了那个时候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气象、占卜方面的情形,又标志着文字接近成熟。图为刻在龟甲上的甲骨文。
介绍甲骨文主要发现于河南安阳殷墟,迄今为止发掘出存世的大概有15、4万片刻有文字的甲骨。其中大陆收藏的有97600多片,台湾收藏的有30200多片,香港有89片,因战争和商业因素流散到海外日本、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前苏联、德国、瑞士、比利时、荷兰、瑞典等12个国家有26700多片。其中日本在侵略中国时曾有组织地在殷墟盗掘,因此收藏最多,有12000多片。目前全地球有500多位学者专门研究甲骨文,发表专著有2000多篇。
商周非常迷信,商周王常用甲骨占卜吉凶,并且将占卜的事情、时日和结果等刻在上面,故甲骨文字也称卜辞。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气候、习尚等很多方面,是研究那个时候历史的重要资料。
甲骨文大概有4500个单字,已解读的有三分之一左右。依据研究,甲骨文中已经使用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汉字造字法。在字义的使用上可以明显看出假借方法。形声字占25%左右。今天,形声字占90%左右。
甲骨文和是汉字成熟的标志,和楔形文字、象形文字一样属于表意文字,也是目前全地球唯一使用的一种表意文字的前身。它的书写材料一般为龟骨、牛肩胛骨,也可以刻在墙壁,木器,石器等处,有刀刻的,也有朱书、墨书的。我国古代长期存在,春秋后期汉字脱离甲骨形态,逐渐不被认知,但是一般会被当做“龙骨”卖给药材商做药材之用。直到1899年(清光绪25年),在一个偶然机会里由金石学家王懿荣发现被考证为商周遗物。
民国初年经董作宾先生的研究整理,将收集到的甲骨文分为五期:盘庚武丁时代、祖庚祖甲时代、禀辛康丁时代、武乙文丁时代、帝乙帝辛时代。郭沫若在研究了甲骨文以后,认为甲骨文从初创到成熟,起码要经历1500年以上。
===========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时候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甲骨文首次被金石学家王懿荣认识并高价购藏。从此以后十年间先后搜购甲骨的有王襄、孟定生、刘鹗、罗振玉及美国人方法敛,英国人库寿龄、金璋,日本人林泰辅,加拿大人明义士等,共得甲骨数万片。1928~1937年,中间位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有计划地迸行殷墟发掘,先后发掘十五次,共得甲骨约二万五千片。以后殷墟仍不断有甲骨出土,197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河南安阳小屯南地发掘甲骨四千余片。除殷墟外,1953.1954年在郑州商代中期遗址中还检到有字甲骨两片;自1954年始,又先后在山西洪洞,北京昌平,陕西丰镐、周原遗址、岐山凤雏出土西周时期有字甲骨约三百片。
自甲骨文首次被发现迄今,出土的甲骨已有十五万片以上,分别藏于中国大陆、台湾省和港澳地区,以及日本、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苏联、德国、瑞士、比利时、荷兰、瑞典等国家,南朝鲜也有收藏。
出土的甲骨文多已著录出版,早期的有刘鹗的《铁云藏龟》、罗振玉的《殷虚书契》和《殷虚书契后编》、明义士的《殷虚卜辞》、林泰辅的《龟甲兽骨文字》、王襄的《簠室殷契徵文》;后又有董作宾的《殷虚文字甲编》、《殷虚文字乙编》,胡厚宣的《战后宁沪新获甲骨集》、《战后南北所见甲骨录》、《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甲骨续存》等。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的《甲骨文合集》对甲骨文发现八十来年来已著录和未著录的十几万片甲骨材料进行系统的科学整理,广泛搜集全部出土的甲骨资料,分期分类,共收甲骨约四万片,编为十三册,为研究甲骨文和商史提供了系统的资料。另外,1973年小屯南地出土的甲骨,已收入《小屯南地甲骨》一书。日本、加拿大、美国、英国、法国、苏联、德国等国所藏的甲骨,也已著录成书,分别发表。
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它以象形、假借、形声为主要造字方法。今天的汉字,仍为以象形字为标准基础的形符文字,因此甲骨文已具备后代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从语法上看,甲骨文中有名词、代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其句子形式、结构序位也与后代语法基本一致。
因为商王几乎每事必卜,故甲骨文内容涉及商代社会的各个范畴。从甲骨文中有关商代阶级和国家的资料可知,商代的奴隶和平民由众、刍、羌、仆、奚、妾等不同身分的人组成,奴隶主和贵族有先公先王与他们的配偶如高妣某、妣某、母某及子如子某、多子等,各级官吏则有臣、尹、史、犬、亚、马、射和侯、伯等;部落有师、旅等;刑罚有刖、劓、伐等,并设置了监狱。甲骨文中也记录载入了商代人殉人祭的状况,对于解决商代社会性质有直接关系。商王朝经常对外发动战争,被征服的方国对商王朝称臣纳贡,甲骨文中常见氏(致)来、入马牛羊象龟等记录载入。
甲骨文中有关商代社会生产的内容很丰富。在农业方面,有裒田、作大田的记录载入,还有各种农作物如黍、稷、麦、耒、稻等的名称。商王关心农业收成的丰歉及风雨、降低对农业收成的作用与影响,常见立黍、省黍、求年、告秋之卜。在畜牧业方面,马、牛、羊、鸡、犬、豕等皆有记录载入,且畜养量较大并有专门牢厩。祭祀时常用掉大批牛羊。渔猎在商代社会生活之中仍起一定作用,甲骨文记录载入的猎物有鹿、麋、豕、象、虎、狐、鱼类和各种鸟类,狩猎方法有田、狩、逐、阱、射等。甲骨文里还有关于贝、朋、珏和舟、车以至传递制度等商业、交通方面的材料。
甲骨文中有关商代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亦很丰富。在天文历法方面,有日食、月食和鸟星、新星、大星等记录载入,也有“十三月”等闰月材料和干支记日及每日不同时间阶段的“时称”等。在气象方面,有不少卜雨、卜风以及易日、云、雷、雹、雪、虹等记录载入。在医学方面,有头疾、牙疾、鼻疾、言疾、肘疾、足疾、踵疾等疾病的记录载入,也有关于生育的记录载入,表明那个时候能准确推知预产期。
商王尚鬼,凡事占卜。占卜内容多以王为中心,就其关心的问题,如对祖先与自然神的祭祀与求告,对风、雨、水及天象、农事、年成的注意和关注,通过贞人向上帝、鬼神、先公先王等问卜,以便表示吉凶,祈望得到保障。占卜材料多为龟腹甲(及少量背甲)和牛胛骨,用前经整治,并在背面(少量牛胛骨亦有在正面)施以钻、凿。占卜时,先于甲骨背面钻凿处用火烧炙,正面即现“卜”字形裂纹,以此定吉凶。占卜后,将所卜问题与事项记刻于甲骨之上。
甲骨文一般先刻竖画,后刻横画,先刻兆序、兆辞、吉辞、用辞,后刻卜问之事,所以又叫为卜辞。一条完整的甲骨卜辞应包括叙辞、命辞、占辞、验辞,而大部分卜辞常省略占辞或验辞。甲骨文中,有的在描绘上涂砂或墨,有的用毛笔写在甲骨上,也有些是先写后刻的。
卜辞的分布有一定规律。一般而讲,刻辞迎兆并与一定的卜兆有关。龟腹甲、背甲右侧卜兆向左,文字右行;左侧卜兆向右,文字左行;在甲首、甲尾及甲桥边部的卜辞则由外向内行。商代占卜常从正反两方面问疑,反映在龟甲上则有位置对应的左右“对贞”。牛胛骨中右胛骨卜兆向右,卜辞左行;左胛骨则相反。只有上端近骨臼处的两条卜辞由中间读起,在左左行,在右右行。骨上的各条卜辞,或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刻写,其间常有界划相隔,每事亦反复对贞。不过也有不同之卜交错排列,为“相间刻辞”;有卜辞于甲骨正面无处容纳,而转刻其背面,为“正反相接”;有反复卜问同一件事,而将内容大致相同之卜辞分刻于数版甲骨之上,只各版卜序不同,称为“卜辞同文”。
商代晚期自盘庚迁殷至纣王共约二百七十三年,经历八世十二王,这一时期的甲骨文亦应有早晚先后之分。对商代甲骨的分期断代研究,有多种分法,目前主要行用的是董作宾根据世系、称谓、贞人等十项绝对标准划分的五期说,即第1期: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第2期:祖庚、祖甲;第3期:廪辛、康丁;第4期:武乙、文丁;第5期:帝乙、帝辛。其中有些问题的讨论目前仍在进行中。
1904年孙诒让作《契文举例》,为第1部考释甲骨文的著作。之后,学者们运用“由许书以上溯古金文,由古金文以上窥卜辞”的方式方法,比较分析甲骨文字形的偏旁点画,并通过音韵学、训诂学的手段来考释文字。其中作出贡献的学者及主要著作有:罗振玉《殷虚书契考释》,唐兰《殷虚文字记》、《古文字学导论》,杨树达《耐林甲文说》、《积微居甲文说》,郭沫若《卜辞通纂考释》、《殷契粹编考释》及《甲骨文字研究》,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等。自1917年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利用甲骨文进行商史研究后,郭沫若、董作宾、胡厚宣分别著有《我国古代社会研究》、《殷历谱》和《甲骨学商史论丛》等。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一书中也有许多关于商史钻石的内容。最近几年以来,许多较年轻的学者也在利用甲骨文研究商史方面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甲骨文的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但仍有不少问题有待深入探求,如文字的考释、分期与断代,商代的社会、奴隶的身分以及商史上的很多问题。此外,对西周甲骨的研究尚属开始阶段,仍有很多争议。这几个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课题。
甲骨文字风格演变:甲骨文字有契刻体与笔写体两种书体互用发展所造成,大致上说,是由契刻体向笔写体方面发展的。董作宾氏据殷代卜辞,把贞卜人群,分为5个时。以甲骨文字变化,书体变迁,追錝时代,以十干十二友常用字为例,阐明其字形。自第1期到第5期的变化过程中,发现了各期甲骨文书写风格不同,各有其特徵。 第1期(武丁时)的书法风格,至为宏放雄伟,以甲骨大版大字为代艰作。此类大字常是强力的,雕的笔划很粗壮,并填有朱墨(朱砂、墨)。其中也有工整秀丽的小字,都极其精彩。这几个都是承受中兴英主武丁风格,其气魄之宏放,技术的熟练,颇为惊人。其书家有韦、永、宾。 第2期(祖甲、祖庚时代)书风较为谨饬。祖甲、祖庚是继承第1期武丁的守成贤君,所以那个时候的卜师,严守规则而少变化。其书家有旅、大、行、即。 第3期(廪辛、庚丁时)书风转变,陷於颓靡,前期老书家已经作古,豪放书风扫地,当期的书家,笔力多幼稚柔弱,甚至笔误颇多。此期书者,皆未署。 第4期(武乙、文丁时)的贞人,卜辞上不署书契者之名字,此一期,武乙、文丁时代新兴书家,尽去前期笔力幼弱之敝,作品生动、劲峭、时逞放逸不羁之趣。此期署名之书家,仅狄一人,其余尚未发现。 第5期(帝乙、帝辛时代)的书风、除少数兽头大字刻辞外,其余的都异常古板工整。理由是: 贞卜问题与事项,王必躬亲,卜辞的段、行,字都很均整,如蝇头小楷,文风丕变,制作一新。其书家有泳、黄。
题名: 刻有文字的甲骨
主题关键词: 金石拓片
图片
Image
Image
原文
原文
龟甲5521.5538.5518.6019:刻有商代(公元前十六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殷王祖庚、祖甲时祭祀祖先之卜辞。共四片。
兽骨5402.5403:刻有商代(公元前十六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殷王武丁时旬卜王事之卜辞。共二片。
甲骨文是写或刻在龟的腹部、背甲,以及牛肩胛骨上的文字。时间大概在盘庚至帝辛之间(分元前1401年至前1122年),内容大多数是殷王祭祀、田猎、求雨、卜吉凶等占卜的记事文字。殷生意人崇拜鬼神,凡事必用甲骨占卜。他们采用龟甲兽骨写刻卜辞,占卜有关的事件,再契刻记事文字。甲骨的出土地点在河南省安阳小屯村之殷墟,初为当地农民翻耕土地时发现的。因为不知是何物,所以被当作龙骨卖给药铺,用以治疗虚弱和破伤。清光诸二十五年(1899),那个时候在北京做官的王懿荣患病后,在抓来的中药中认出了甲骨。二十九年(1903),刘鹗著《铁云藏龟》,第1次把甲骨以拓片的形式出版。三十年(1904),孙诒 让著的《契文举例》对甲骨文始加考释。其后开始了连续不断的发掘。
文字学家认为,一种文字从发现到成熟至少要经过两千年的发展,而3500年前的甲骨文依然出现一批形声字,表明它是较成熟的文字。按此类推,最早的汉字应出此刻夏或更早的时代。甲骨文的发现及研究,为中国文明史已逾五千年这一事实,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文字是一个民族文明的载体。咱们国家的甲骨文和古埃及纸草文字、巴比伦泥版文字和美洲印第安人的玛雅文字具有同等的地位,号称世界四大古文字。如果其他三种文字的发展都中断了。惟有甲骨文发展下来。在已发现的的近5000个甲骨文单字中,能够释读的约1500字;余下的3000多字多属地名、人名、族名,可知其意,但不可读其音;其中也有不少字因后世不再沿用,给正确考释、研究带过来了非常大的困难。有专业人士认为,因为甲骨文属卜人应用文字范围,并不等于社会的用字量,所以商代实际存在的字可能还要更加的多。
殷墟甲骨文发现百年以来,出土数量已达15万片。它固然是殷王室进行占卜的记事文字,而且存在形式呆板,字名简单,识读困难等局限,但对“文献不足征”的商代历史研究仍为极其珍贵的资料,而且与考古学、语言文字学和古时候科学技术研究等有着亲密的关系。
中国国家图书馆是中国乃至全地球收藏甲骨最多的单位,共藏有35651片。多系名家捐赠和从私人、市肆收购而来。其中以刘体智先生的庋藏数量最多,装在150个盒内,共28000余片。国家图书馆所藏甲骨还曾著录于罗振玉《殷墟书契》、胡厚宣《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郭沫若《殷契粹编》、郭若愚《殷契拾掇》中。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甲骨拓片也很丰富,除正在传拓中的《馆藏甲骨集拓》外,还有《善斋书契丛编甲骨拓本》十八册四函,共28000余张。在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中还收录有该馆所藏甲骨拓本十余种之多。
【附】有关美国的计算机软件公司,参看甲骨文公司。
开放分类:
汉字、传统文化、文字、历史、殷墟
参考资料:
1、百科全书历史卷
2、 * 《契文举例》
3、 * 刘鹗,《铁云藏龟》
4、 * 罗振玉,《殷虚书契》、《殷虚书契后编》
5、 * 明义士,《殷虚卜辞》
6、 * 林泰辅,《龟甲兽骨文字》
7、 * 王襄,《室殷契征文》
8、 * 董作宾,《殷虚文字甲编》、《殷虚文字乙编》
9、 * 胡厚宣《战后宁沪新获甲骨集》、《战后南北所见甲骨录》、《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甲骨续存》
10、 * 郭沫若,《甲骨文合集》、《小屯南地甲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