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卦爻辞属于什么文学领域周易卦爻易经(周易卦爻辞释读解义)
全文列表一览
1.周易的文学价值是什么,要一段字。2.我国古代的文学体裁是怎样变化的?分别为什么?3.《易经》这本书是属于文化类还是科学类的书籍?4.急用,周易八卦属于民族艺术吗?5.周易的卦辞爻辞有什么含义6.易经中的彖辞、象辞、爻辞各指的是什么
周易的文学价值是什么,要一段字。
推天命以明人事
我国古代的文学体裁是怎样变化的?分别为什么?
一、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1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最初称《诗》,由于汉代儒家学者把它奉为经典,于是叫做《诗经》。《诗经》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之义是土风、风谣。“雅”是正声雅乐,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是“五经”之一。诗经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二、先秦散文
中国古代散文的发端,能够追溯到殷商时代,商朝的甲骨卜辞中,依然出现不少完整的句子。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有的长达三、五百字,记录贵族事功、诉讼原委或赏赐情由等等,记叙的内容已经非常的丰富。这几个可以看作是古时候散文的雏形。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散文兴旺发达的阶段,显现了很多优秀的散文著作,这便是文学史上的先秦散文。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前者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后者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其中如《论语》《墨子》《孟子》等,是孔丘、墨翟、孟轲的弟子对其师言行的记录,《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则为自己的著作。先秦诸子散文风格多样,或气势磅礴,或雄辩锐利,或浪漫奇幻。诸子散文对俺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作用与影响。
三、楚辞
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歌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楚国文学)。楚辞的创作手法是浪漫主义的,它感情奔放,想象奇特,且拥有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与《诗经》古朴的四言体诗相比,楚辞的句式较活泼,句中有时使用楚国方言,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合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书名即题作《楚辞》,这是《诗经》以后,中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作用与影响的诗歌总集。另外,因为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
四、汉赋
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征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是古典文学中作用与影响深远的体裁。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在两汉400年间,一般文人多致力于这种文体的写作,因而盛极一时,后世常常把它视为汉代文学的代表。汉赋分为大赋和小赋。大赋又叫散体大赋,规模巨大,结构恢宏,气势磅礴,语汇华丽,多数是成千上万言的长篇巨制。西汉时的贾谊、枚乘、司马相如、杨雄,东汉时的班固、张衡等,都是大赋的行家.小赋扬弃了大赋篇幅冗长、辞藻堆砌、舍本逐末、缺乏情感感情的缺陷,在保留汉赋基本文采的基础上,建造出篇幅较小、文采清丽、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赵壹、蔡邕、祢衡等皆为小赋的高手。
五、南北朝民歌
因为南北朝长期处于对峙的局面,在、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方面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因而南北朝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情调与风格。南朝民歌清丽缠绵,更加的多地反映了人民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广泛地反映了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活法风习。南朝民歌中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朝民歌中的叙事长诗《木兰诗》,分别代表了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南北朝时代,也像汉代一样,设有专门的乐府jiguan,采集诗歌,配合音乐演唱。这几个乐府诗中有民间歌谣,也有贵族文人的作品;其中民歌部分更为新鲜活泼和艺术的魅惑力量。
六、唐诗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球性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此刻已有1000多年了,但很多诗篇还是为俺们所广为流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无数的诗人,象满天的星斗一般。这几个诗人,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他们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诗》中的也还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从自然现象、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灵敏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的题材。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很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大体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大体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传承下来的,故又称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故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它不但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但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但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筹使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那个时候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将俺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时候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
七、宋词
词,诗歌的一种。因是合乐的歌词,所以又叫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于宋。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时候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
词最早追溯于民间,之后的日子,文人按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依声”。从此,词与音乐分离,形成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五、七言诗句匀称对偶,展现出整齐美;而词以长短句为主,呈现出参差美。词有词牌,即曲调。有的词调又因字数或句式的区别有不同的“体”。比较常用的词牌约100个。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二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按音乐又有令、引、近、慢之别。“令”一般比较短,早期的文人词多填小令。“引”和 “近”一般比较长,而“慢”又较“引”和“近”更长,盛行于北宋中叶以后,有柳永“始衍慢词”的讲法。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
宋词的派别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秦观、晏殊、晏几道、周邦彦、姜夔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弃疾、苏轼、岳飞、陈亮等。婉约派的特征,着重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注重和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内容比较窄狭。因为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宛转柔美,人们就成为了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就以李后主、柳永、周邦彦等词家为“词之正宗”,正代表着这种观点。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直到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大批词家,无不从不同的方面承受其作用与影响。豪放派的特征,大致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北宋黄庭坚、晁补之、贺铸等人皆有这类风格的作品。南渡以后,因为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蔚然成风,辛弃疾更成为创作豪放词的一代巨擘和领袖。豪放词派不仅屹然别立一宗,震烁宋代词坛,而且广泛地沾溉词林后学,从宋、金直到清代,历来皆有标举豪放旗帜,大力学习苏、辛的词人。
八、元曲
继唐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一无二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其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哪个不见钱亲”的世风。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这几个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一般而讲,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是元代文学主体。然而,元杂剧的成就和作用与影响大大超过散曲,所以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元曲是中国人民绚丽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展现了独一无二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曲的兴起对于我国民族诗歌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有着深远的作用与影响和卓越的贡献,元曲一出现就同其他艺术之花一样,立即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但是文人咏志抒怀得心应手的工具,而且为反映元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崭新的艺术形式。元曲的兴起与发展,有着复杂的缘故。first of all,先代的社会现实是元曲兴起的基础,元朝疆域辽阔,城市经济繁荣,远大的剧场,活跃的书会和日夜不绝的观众,为元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其次,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化,促进元曲的形成;再次,元曲是诗歌本身的内在规律及文学传统继承、发展的必然结果。
元曲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初期:元朝立国到灭南宋。这一时期元曲刚从民间的通俗俗语进入诗坛,有鲜明的通俗化口语化的特征和犷放爽朗、质朴自然的情致。作者多为北方人,其中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王小军、白朴等人的成就最高,打比方说关汉卿的杂剧写态摹世,曲尽其妙,风格多变,小令活泼深切,晶莹婉丽,套数豪辣灏烂,痛快淋漓。马致远创作题材宽广,意境高远,形象鲜明,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被誉为元散曲中的第1大家“曲状元”和“秋思之祖”。中期:从元世祖至元年间到元顺帝后至元年间。这一时期的元曲创作开始向文化人、专业化全面过渡,散曲成为诗坛的主要体裁。重要作家有郑光祖、睢景臣、乔吉、张可久等。末期:元成宗至正年间到元末。此时的散曲作家以弄曲为专业,他们讲究格律词藻,艺术上特意求工,崇拜婉约细腻、典雅秀丽,代表作家有张养浩、徐再思等。也就是说,元曲作为“一代之文学”,题材丰富多样,创作视野阔大宽广,反映生活鲜明生动,人物形象丰满感人,语言很容易懂,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不可缺少的宝贵遗产。元曲四大家:一说法是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另一说金科玉律是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
九、明清小说
在魏晋志怪小说、唐代传奇小说的基础上,中国古典小说开始进入成熟阶段。小说伴随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发展起来。宋代前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带过来了都市的繁荣﹐为民间说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场所和观众﹐不断扩大的市民阶层对文化娱乐的需求又大大地刺激了这种发展﹐从而产生出新的文学样式──话本。话本已初具小说规模﹐在以后之传播过程中又不断加入新的创作﹐逐渐成熟。明代经济的发展和印刷业的发达﹐为小说脱离民间口头创作进入文人书面创作﹐提供了物质条件。明代中叶﹐白话小说作为成熟的文学样式正式登上文坛。
明清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从明代始﹐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充分显示出其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打破了正统诗文的垄断﹐在文学史上﹐取得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的地位。清代则是中国古典小说盛极而衰并向近现代小说转变的时期。
明代文人编写的小说主要有白话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两大类。明代的白话短篇小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收集白话短篇作品较多而且对后世作用与影响较大的是明末天启年间冯梦龙编辑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其后,凌蒙初模仿“三言”创作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二拍”。“三言”、“二拍”是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品。明代白话短篇小说比长篇小说更直接更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其中婚姻题材作品占很大的分量,这类作品反映了市民阶层的进步的婚姻观念,批判了封建礼教的不合理性,歌颂了青年男女争取爱情婚姻自主和幸福生活的斗争。明代小说的表现性作品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
清代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思想文化范畴里的斗争﹐给小说创作以深刻作用与影响。清初至乾隆时期是清小说发展的全盛时期﹐数量和质量﹑内容和形式﹑风格和流派与前代相比皆有较大发展。清代小说基本是文人的创作﹐虽有历史﹑传说等素材的借鉴﹐但作品多取材於实际生活﹐较充分地展现了作者自个的意愿﹐在结构﹑叙述和描写人物各方面也多臻於成熟的境界。乾隆年间产生的《聊斋志异》和《红楼梦》﹐分别把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的创作推向顶峰。文言小说自唐传奇以後虽历代续有新作﹐但多叙事简单﹐文采不足﹐至《聊斋志异》则如异峰突起。作者蒲松龄用文言如白话﹐颇有传神之笔﹐小说主人公多为狐鬼﹐但形像可爱﹐富於人间情趣趣味。它代表着文言小说的最高成绩。
我国古代的叙事文学,到了明清时期步入了成熟期。就文学理念、文学体式和文学表现手段来讲,明清小说用其完备和丰富将叙事文学推向了极致。从明清小说所表现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丰硕的艺术创作成果和富饶的社会理想来讲,明清小说无疑铸就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最后的辉煌。
《易经》这本书是属于文化类还是科学类的书籍?
易经它更加的多的是一种文化,其实也就是说它而不是一种科学。
急用,周易八卦属于民族艺术吗?
不属于艺术,属于传统文化,无论是精华还是糟粕。
周易的卦辞爻辞有什么含义
卦辞 [guà cí],说明《周易》卦义的文辞。一般认为是卜筮者的记录,与甲骨文辞同类。“卦辞是对易经全卦的断语。”
爻辞 [yáo cí],《易经》中六十四卦每卦爻题下所系文辞。爻序号后面的话就是“爻辞”。《易经》六十四卦每卦有六个爻,每个爻皆有一段爻辞,共六段爻辞。爻辞是对各爻下的断语。”
易经中的彖辞、象辞、爻辞各指的是什么
彖辞,彖辞是《易经》中论卦义的文字,亦称“卦辞”。
象辞,乃是周文王引用商代《坤乾易》(象辞易)做为佐证的部分辞句。
爻辞,《易经》中六十四卦每卦爻题下所系文辞。爻 辞是组成各卦内容的主要部分。
更多阅读:
《易经》指《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其中《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左传·昭公十二年》,楚灵王称赞左史倚相:“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从根本上而言,《易经》是阐述关于变化之书,长期被用作“卜筮”。后人多学习其哲理,因而成为一部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推算,而《易经》便是汇总这几个预测推算的规律理论的书。《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
《易经》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即“天人合一”。《易经》,分为三部,天皇氏时代《连山》、《归藏》、周代的易书《周易》,并称为“三易”。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易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