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中卜卦的方式方法和动爻的断法区别易经蓍草物象(动爻如何断卦)
动爻的断法
南怀瑾:关于动爻的断法
六爻安定,以本卦卦辞断之。
一爻动,以动爻辞断之。
二爻动,则以阴动爻辞断之;两动爻同为阴或阳,上动爻辞断之。
三爻动,以所动三爻中间动爻辞断之。
四爻动,以下静之爻辞断之。
五爻动,取静爻辞断之。
六爻皆动,乾坤两卦以用九和用六断之;其它以变卦彖辞断之。
有疑则卜,无则不占。
南怀瑾在《易经杂说》中提到的解卦方法与傅佩荣的解卦方法不同,不知...
大同而小异。南怀瑾先生这方面应该好玩一些。傅佩荣,学者型,实际操作方面恐有未实之处。
易经的卜卦方法
学习《易经》,必须先学习和了解卜卦方法和解卦方法,否则就会流于表面,而不知道其所用。
今传的筮法主要源自于《系辞传》「大衍之数五十一章的记录载入: 揲蓍法。
「1:揲蓍法」
筮音「市」 ,与「卜」法不同。「卜」又称「龟卜」,是以乌龟壳或动物之骨(如牛骨)钻凿之后再用火烤,观察火烤后来的兆象(裂纹)。甲骨文就是龟卜之后,将事后的占验刻文记录载入在龟甲或牛骨上。
揲,音「蛇」 ,《说文》:「揲,阅持也。」段注:「阅者具数也,更迭数之也。」就是我们边数边取之义,例如要算多少颗豆子,也许会五、十、十五,二十…..五个五个数的并且也五个五个取出,这便是揲。
蓍,音「失」 ,一种像艾草或蒿草的菊科植物。据说蓍草茎百节,「百」象征「极致」,并符天地之数50之倍,具有灵性,所以被拿来当做卜筮之工具。简单说,揲蓍法或筮法,就是取50根蓍草,借以算出卦象。
《易经》所用的是筮法,也可以说《易经》就是筮法的工具书。而今传的筮法的操作方式,则是源自于《系辞上》的这段记录载入,这一段后儒又将它称为〈大衍章〉: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上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2:揲蓍法操作」
大衍揲卦章中所载的筮法是相当简略的,很多细节与关键都未交待清楚,这也让后世对于筮法有了许多种不同的诠释,但说明较为详细以及一般较常采用者可参考:朱熹筮仪和程迥揲蓍详细解说。
本文介绍的筮法,大略以朱熹筮仪加以简化,舍去其怎样放蓍策、怎样夹蓍策等细节与关键之讲究。筮法简单说,就是要成卦必须经过十八变,一卦六爻,所以每爻都要历经三变的历程。一变就是经常提到的「四营」,一营就是「分二、挂上一、揲四、归奇」等四个步骤。
一卦=六爻=18变
一爻=3变
一变=四营
四营=分二、挂上一、揲四、归奇
在开始之前,要先取出一策不用。50-1 =49策。所用者只有49策。(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1.分二,从中随机分成左右两堆;
2.挂上一,在其中一堆中取出一个(郭雍采用左手堆取,朱熹采用右手堆取),挂(夹)于手指间。;
3.揲四,两堆分别除4;
4.归奇,两堆分别去掉余数的策;(注:余数是1~4,所以若整除时,余数是零时,必需取走四策,并不是不取。)
5.两堆汇合后继续下一个四营。
操作3次的「四营」,剩余总策数除以4(此时只或许是二十四-28-32-36),最后得到6.7.8.9等四个数字(7-8为少阳和少阴,结果为6-9则为老阳或老阴)。
完成以上操作即得一营。连续操作三次之后,亦即三变,即得到一爻。此时计算策数,总策数除以4,可得6.7.8.9四个数中的一数,将数字记录载入下来,并画下其阴阳。如此操作6次,就得到六爻,亦即一卦。如右图:左边为本卦,右边为之卦,或称变卦。
「3:阴阳画法」
爻为由下(内)往上(外)发展,所以第1爻在最下,上面为最后一爻。7与8为少阳与少阴,在本卦与之卦中的阴阳不变。7为阳,8为阴。如7画为:-→-。9与6为老阳与老阴(或太阳与太阴),在本卦中9为阳,6为阴。在之卦中,9变阴,6变阳。9画为:-→--。6画为:--→-。最后再写出本卦和之卦的卦名,如图例,本卦为丰,之卦为大畜,这一卦称作「丰之大畜」。
揲蓍过程模拟100万次的结果:
六揲 (二十四) 58673 七揲 (28) 303082 八揲 (32) 441707 九揲 (36) 196538 :
分别是: 老阴,少阳, 少阴, 老阳;其中老阴和老阳为可变爻或动爻。
统计结果表明: 老阴+少阴=老阳+少阳,亦即阴阳平衡。但可变爻中,老阴与老阳的比例关系为3:10。
「4:终结话」
揲卦法的筮法是目前易经算卦法中最为古老的方式方法,这也是许多易经卜卦方法设计原理的起源。但这套方法从目前可考的数据来看,应该是汉代人所建构出来的。至于汉代传下来的这套方法,到底符不符合战国、春秋,或更早到西周时期的筮法,就不得而知了。
由于本文提供的揲卦法,过程和步骤固然还存在许多疑问和争议之处,但能够让我们对《易经》卜卦过程和解卦过程有一个初步认知,能让我们阅读《易经》六十四卦的卦辞和爻辞时能大约了解其来龙去脉。
关于怎样解卦原理,请关注后续的课程!
易经中卜卦的方式方法和动爻的断法
1:先找50跟短木棍(应该是蓍草<古代人们认为蓍草具有灵性>此刻蓍草不大好找因此我说木棍)50是“大衍之数”,算之前,先拿给被算的人,让他默念要求得事物。 2:紧接着拿出一根,放在一边(A),只用七七49根来算。一卦共分六爻,从下到上是 初二三四五上,每一爻须算三次,所以算一卦要算三六一十八次。 3:从49跟木棍中拿出一根,放在一边(B,不要和A那一根混在一起,这预示这是第1算)。把手上余下的木棍随机分堆。拿出其中一堆,四根为一组,排成一排,最后剩下的一二三或四根就放到一边(C),注意和提防不要和A,B混起来。紧接着那剩下一堆同样四根一组,排成一排,最后剩下的一二三或四根就放到一边(C),这就完成了一算。第2算开始,把所有排成四根一组的木棍合到一起,不要碰A B C的。拿出一根放入B(B有两根了,预示第2算)剩下的如法炮制。 4:三算之后,两排木棍的组数有四种可能:六,七,八,九。具体意义之后讨论。把结果记录在纸上,单数用“--”(阳)来预示,双数用“- -”(阴)来预示。紧接着在旁边写汉字,假如最后是9堆,就写“初九”,务必要写汉字!! 5:算完一爻(三算),把49跟木棍合成一堆,开始算第2爻。注意和提防,最开始算的爻是最下面的,从下到上。 到六爻算毕,就成了一卦。 以上介绍的是蓍草法.但太过于烦琐.此刻用这一个方法起卦的人已经很少了.从汉朝开始.人们开始用铜钱(那个时候是五株钱,此刻五珠钱不好找.就算有要买也很贵的.因此一般用乾隆钱代替) 具体方法:取3个大小相同的乾隆钱放在手中.双手卧实铜钱,心里静静的想着自己要预测推算的事情.(这时候本人的心情务必要静.脑子里专心想自己要预测推算的事情!!)时间大概1分钟或自己有感觉的时刻.再把铜钱抛出.看其正反.记录下来.一共抛6次.第1次为初爻.最后一次为上六爻起卦.具体记录方法是:一个背为阳爻,记作
周易里何谓动爻? 有啥用?
!希望从中看出发展变化的轨迹!进而,找到人为的对策!里边 的变动之爻,自然非常重要!这种变动的爻,便称为动爻!所以然,它的变化的的确确是非常重要的参考消息!这便是动爻的用处!真的用于实测,的的确确是件有意思的事情!人们从中能够得到解决问题的方向及方法!中国古代人们推崇它,必然有其道理!今天,我们主要依靠主观分析来思考问题,很少用古法预测推算!不知是古时候不如现代,还是今不如古?!据说,伟大的人们都明 白些周易的方式方法与知识的!并且用于实践!只是,无人做这方面的记录载入与肯定罢了!回答:2008-10-02 15:41
易经中何谓动爻,对卦象有啥用
动爻标志:
一个卦中的动爻标志,大伙都很清楚,是阳爻发动就画一个“○”,是阴爻发动就画一个“×”,平时,我们都只将其作为一种标记看待,而没有注意和提防它所包涵的信息,没有拓宽它在断事中所包涵的与事物相关的物象。
其实也就是说,阳爻阴爻发动的“○”与“×”这两个标记,也包涵着很多物象或意象。假如我们在断事时,能够合理的把握和应用它,则又能够增添不少的事物信息。
阳爻“○”的信息大概为:窗户、通风口、井盖、水井、孔洞、穿孔、球类、镜子、手镯、项链、环形路、圆型物品、车胎、酒杯、饭碗、绕圈子、很圆满、开口说话、口袋、张嘴求人、事情已经结束、到此乃止等。
阴爻“×”的信息大概为:电视天线、交通关卡、道路收费站、此路不通、有毒物品、被查封、伤口上了绷带、被人绑架、被束缚、不能动弹、物体的支架、袖手旁观、闭口不谈、拒绝接见、十字路口等。
当然,阴阳爻发动的标志,其信息还远远不止这几个,这就要*我们在实际应用之中,去发掘与发现更加的多的物象与意象,来为预测推算服务。
例一:二00四年闰二月二十七日晚上,一位姓陈的小姐,说是手机丢失了,请我预测推算看能否还不错找回,是何人捡了,摇得卦象为《天雷无妄》之《泽地萃》卦。
戊辰月乙丑日(戌亥空)